- Title: 飽歷風霜銘刻昔日光輝 伍胥山公所將換新顏
- Date: Tuesday, March 18, 1997
- Synopsis: 【本報專訊】有近八十年歷史,伴著華埠走過篳路藍縷,與華埠一同成長的伍胥山公所將要拆卸重建
- Image(s):
- Article Text:
- Article Text: 【本報專訊】有近八十年歷史,伴著華埠走過篳路藍縷,與華埠一同成長的伍胥山公所將要拆卸重建。
對於老一輩的華僑來說,該幢樓高三層,位於東喜士定街的古舊大廈,滿是他們對昔日片段的懷緬,亦曾留下他們當年的光輝,儘管新廈落成後,會有一番新氣象,但他們仍然難捨那幢披滿風霜的老舊建築物。
伍胥山公所的取名是紀念春秋名臣伍子胥,其實是伍氏宗親的組織,他們與黃氏宗親交情至篤,故此在各宗親組織中,有黃伍一家親的美譽。
兩度迫遷得來不易
伍胥山公所內,所見盡是簡樸不華的陳設,正好反映出建會之初先僑們的生活,置身公所內有如進入了時光隧道,雖然缺少一份現代人的氣息,但充滿的卻是那股濃郁人情味。
該會成立逾百年,主要為著團結伍氏宗親在異鄉互相扶持,經歷片打街及喬治亞街兩度被迫遷後,於一九一九年由宗長伍義于發起購置會址,結果一呼百應,各宗親傾盡腰囊,一夜間籌得三千多元,購入現時的會址,當時他們一夜置業的行動,被溫哥華僑界傳為佳話。
會所的主席國偉、監督華康、總務主任良本、財務主任樹宏、中文秘書俠儒等在縷述段段創會的辛酸時,面上均不禁為他們有過的先賢宗長而流露些許驕傲神情。
一磚一石充滿鄉情
據他們說,建會初期,先賢宗長們多數從事洗衣、雜役、食店等,當時每小時工資僅二角五分,由於華裔肯幹,只求有工做,不嫌工資低,因此甚受加拿大人歡喜僱用,但亦因此而被歧視。
當年他們就是聚居在該幢三層高、面積三千多呎的大廈,全盛時期住滿約八十人,雖然地方狹窄,生活艱苦,但大廈的鄉情、親情,均足以洗滌每人一日的辛勞。
其後因為生活改善,各人陸續在外自置居所,大廈便成為各鄉親聯絡鄉情、互吐心聲的地方,每有喜慶節日,大家更共聚該處分享異地逢知己、他鄉遇故知的歡樂鄉情。
新居舊情續伴華埠
時至今日,因大廈久經風霜侵蝕,市政府亦恐怕該大廈存在危險,故勸喻他們重建,各宗親很快便集資十多萬元,現時仍欠十多萬,相信在各方支持下,他們很快會將伍胥山公所換上新貌,仍然屹立在華埠,以新居舊情,繼續陪伴華埠走未來的路。
具八十年歷史的伍胥山公所即將拆遷重建(鄒治國攝)
伍胥山公所的良本、華康、國偉、俠儒、樹宏(由左至右),講述該公所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