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tle: 養而不教,誰之過?
  • Date: Thursday, May 7, 1998
  • Synopsis: 養十教 當夫妻開始計畫生兒育女時,常常想到的是嬰兒們的美、童真的可愛,並且有一種無法形容的佔有慾衛衛衛衛這個生命、嬰孩是我們的
  • Article Text: 養十教 當夫妻開始計畫生兒育女時,常常想到的是嬰兒們的美、童真的可愛,並且有一種無法形容的佔有慾衛衛衛衛這個生命、嬰孩是我們的。 單在為初生嬰兒取名的事上,便充分表明我們家庭的權力結構,無論是祖父的「旨意」,還是父親的意見,或是家族的排名要求等,這可算是象徵著家庭對嬰兒的權力責任問題。 在養育兒女方面,所用金錢也不少,由食物、衣著、到教育;再加上零用錢,消費者的嗜好……要養育一個嬰孩到十八歲,並且進入大學的話,費用也相當驚人。 但在教育兒女方面,我們傳統的觀念是相信這是做母親的責任。試看看那些推著嬰兒車的女士們,她們都好像有經過特別訓練,並且願意委身,隨時隨地都願意付出一切來培育小寶寶。 但在北美的習俗中,父親參與教導嬰孩的情況漸多,特別是曾經在房中目擊妻子分娩之痛的男兒漢,他們可能會較容易體會到教導兒女的需要,更會與妻子合作,盡量參與。 衛 ,可分口授或身教。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假如發現父母所教的一套與做的一套是吻合的話,言行都會非常有力 ,但如果孩子發覺父母口不對心,或是言行不一的話,他會眾生懷疑,可能打消這種想法,以便能夠自圓其說;或許會摹仿父母,虛有其表,大家表現出「口服心不服」的態度。 在不願意有衝突的家庭傳統下,父母與子女的溝通藝術也會受影響,下一代感受到父母不明白、不聽心中情之苦,上一代埋怨子女什麼都不願談,只說「不知道」。這又是誰之過呢? 卑詩中文學校家長總會 容順泉